新闻动态

日本“平成30年暴雨”的警示

  6月28日至7月8日,日本四国地区累计平均降雨量达1800毫米,多地降雨量突破历史纪录。7月9日,日本气象厅以“平成30年暴雨”命名了这场水灾。面对一场早已预报出的极端降雨造成的伤亡却如此惨重,究竟是天灾,还是在防灾减灾救灾上的细节缺失,又会给予我们哪些警醒和启示?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事件回放:

  7月14日,日本警察厅表示,灾区的死亡人数为14个府县共209人。日本政府也通过了把此次暴雨指定为“特定紧急灾害”的内阁会议决定。此前,被指定为“特定紧急灾害”的有阪神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等4起震灾,用于暴雨灾害是首次。

  上一次经历类似水灾还是在1982年7月发生的“长崎水灾”,当时299人死亡。三十多年来,日本逐渐成为一个灾害防御能力较强、经验较丰富的国家,其防灾预警机制相对健全,民众避灾意识较强,在多次重大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侵袭中,从容应对,在国际上树立了防灾减灾的标杆。因此,这次灾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特别警报”难敌防御预期

  援引BBC的报道,日本气象厅的官员如此评价此次暴雨,“我们以前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降雨。”

  时值日本梅雨季末,由于近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位置相对异常,恰巧影响到日本西部,导致这一带梅雨明显偏多。

  而今年,日本台风活跃季又相对偏早,台风“派比安”北上日本带来破纪录降雨。

  两者叠加,6月28日至7月8日,四国地区11天累计平均降雨量达1800毫米。日本气象厅数据显示,高知县马路村鱼梁濑地区降雨量达1852.5毫米,本山町降雨量达1694毫米,均超过往年整个7月的降雨量。

  其中7月5日至8日,降水极端性最强,多地24、48、72小时累计降雨量破历史纪录。在全国大约1300个雨量观测点中,119处观测点72小时降雨量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值,123处48小时降雨量达最高值。

  另外,日本今年的入梅时间较常年偏早,较去年偏早两三周,前期雨水多,土壤遭水泡的时间长,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7月10日,在对已经确定的死者进行死因分析时,发现泥石流、滑坡致死占60.5%,河水泛滥致死占26.6%。此后遇难人数不断上升,但次生灾害致死的比例依然占了大多数。

  尽管7月5日之前,日本气象厅就对西部多个地方发布“大雨特别警报”,预测到“数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但的确太久没有下如此大的雨了,尤其是历来少雨的冈山县,超出了人们的防御预期。

  这也是各国防灾减灾的通病,越是不常发灾害的地方,防范意识越薄弱。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的分布、频率和强度都发生了变化。如何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是一道难题。

  “失灵”的灾害风险地图

  实际上,日本有着先进的防灾减灾理念,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日本,被中央政府和都道府县的河川管理者指定为高风险的河流所流经的各市町村会基于《水防法》绘制灾害风险地图,不仅绘制可能被淹没的区域,还须划定尽早进行撤离避难的区域,并标注避难所位置。

  截至2017年3月,日本全国约1300个市区町村发布了风险地图。真备町于2016年绘制了《洪水泥石流灾害风险地图》。据该风险地图预测,当小田川流域遭遇“两天降雨量达225毫米(百年一遇的降雨值)”的雨时,大部分地区“2楼以下会被水淹”(水位在5米以上)。而这次被洪水淹没的区域,与风险地图中的预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但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却耐人寻味——许多人从来没看过《洪水泥石流灾害风险地图》。

  据在仓敷市市立园小学避难的80岁老奶奶称,不记得自己看过风险地图,但听了7月6日的避难指示广播,邻居也让她一同坐车避难,但她没想到会发这么大的水,所以没有去,结果被困在了自家二楼,最后被消防员用船救出,她反省说“太大意了”。

  居住在小田川溃坝附近的居民穗井田良后悔地表示“一次也没看过灾害风险地图”,他甚至没有听到避难指示广播。

  很显然,灾害风险地图没有起到作用。

  在国际上,防灾减灾的关口前移,风险区划成为灾害防御的第一环节。在技术层面,如何科学预判灾害阈值以及风险影响,是当前关注的重点。但此次日本“失灵”的灾害风险地图给人们敲响警钟,如何让老百姓读懂和了解“风险”,让他们更科学地抉择,仍然任重道远。

  当“老化”行动力遇上“告知”

  在真备町,截至7月11日的数据显示,48人溺亡中的37人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约70%。这些老人基本上都是在自家门口或者一楼不幸遇难。许多遇难者甚至来不及打通求助电话就被洪水吞没了。

  真备町91岁老人三宅信太郎一直一个人生活,7月11日被人发现在家中遇难。他的大女儿来到父亲生前的房屋,根据痕迹判断,遇难当晚父亲曾拼死挣扎过。

  日本防灾减灾体系与我国不尽相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向民众报告灾情,进行“告知”。此外,政府还通过对居民进行深入的防灾减灾教育和演习,提升人们自救互救的能力,并且发动社会团体的力量,积极应对灾害。

  共同社9日报道,此次暴雨,各地政府累计向大约600万居民发出“避难通知”。只是,避难通知不具强制性,需要人们根据平时演习时的经验,确定撤离路线和撤离工具。

  这就产生了一些弊端,如果是深夜收到避难通知,是选择在漆黑的夜里自行撤离,还是躲在家里更安全呢?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有些行动不便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社会组织加以帮助,避难通知便真的只是“播完了事”,他们即便是有心避难,也无力行动。

  在老龄化的社会,这一弊端就更容易被放大了。在滋贺县,一位77岁的老大爷和73岁的老伴自发检查泄洪的排水沟,结果在清理水沟杂物的时候落水丧生。人们逐渐“老化”的行动力显然跟不上防灾减灾意识了。眼下,日本水灾并没有过去,在避难所的人们面临着高温等一系列考验,安置好老年人,也需要政府投入更多人力物力。

  防灾减灾能力薄弱人群,尤其是丧失行动能力的老年人、残障人士,更需要被特殊照顾。如何更便捷地告知他们灾害信息,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救助,是任何防灾减灾模式都不能回避的。

    来源:中国气象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