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际研究重建过去13万年以来全球泥炭地的演化

图片来源网络

  20192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13万年以来全球泥炭地的发育和演化过程》(Widespread Global Peatland Establishment and Persistence over the Last 130,000 y)的文章利用沉积地层中的泥炭记录,重建了过去13万年以来全球泥炭地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在北半球的温暖时段泥炭地向北扩张,并随着冷期冰川的扩张而被埋藏。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极地冰芯中CO2和甲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全球湿地范围的变化引起的,但对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21ka - 18ka)以前全球湿地的分布特征仍不清楚。由东芬兰大学(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和德国马普学会气象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领导的国际团队,利用最新编制的1063条具有详细地层的埋藏泥炭沉积记录数据,以及全球泥炭地模型,对末次间冰期以来(130ka至今)全球泥炭地的分布范围和碳储量进行了研究。在末次盛冰期(LGM)之前,北半球高纬度(>40°N)地区模型与观测结果均显示为有机质(泥炭)的积累,尤其是在末次间冰期(130 ka to 116 kaMIS 5e)和末次冰期中的间冰阶(57 ka to 29 kaMIS 3)等温暖时段。在相对冷的时段,随着冰川扩展和冻土的形成,北方泥炭地被冰川或沉积物掩埋,活跃泥炭地的范围、厚度和模拟的碳储量比温暖时期减少了70%~90%。在热带地区,泥炭地范围和碳储量在整个研究时段变化不大。综合而言,北方泥炭的埋藏增加与降温有关,热带泥炭的埋藏则主要受海平面和区域水文变化的驱动。泥炭的积累和埋藏是地球系统长期碳储存的关键过程,本研究显示在变暖时期北方泥炭地积累了大量的碳储量,揭示出北方泥炭地在变暖的人类世(Anthropocene)期间具有固碳的潜力。 (曾静静 编译)

   来源: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气候变化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19年第6期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