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争议不断促国际峰会首次划出“红线”

   

   

一项技术,它准确、简单、易用,却又备受争议,将会走向哪里?是否应予以暂缓及禁止?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热潮的主要动力,是被业界誉为“基因剪刀”的CRISPR。CRISPR全名“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2012年才被科学家发现并加以利用,现已成为生物医学史上第一种可高效、精确、程序化地修改细胞基因组包括人类基因组的工具。

CRISPR之风席卷全球,许多科研机构将其开发利用起来。但因为这项技术可以对包括精子、卵子在内的活体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进行修剪、切断、替换或添加,也就是说,理论上其可以改变特定的遗传性状,因而可用来改造胎儿,让他们不再携带家族遗传的缺陷基因或致病基因。于是,巨大的不安与批评随之而来——对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会不会超出原有的范围?不只是消除会致死或让人严重虚弱的遗传性疾病,而是逐渐渗透到消除残疾和小毛病,甚至能够改变外在容貌,进行各种强化——最终会不会导向“定制婴儿”?

今年4月,中国中山大学科学家首次发表了基因编辑人类胚胎的论文,使用该技术编辑了不能存活的人类胚胎。

哪怕只是基础研究,但全球的研究人员和生物伦理学家却在大规模讨论是否应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到人体上。12月,华盛顿,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上,这场争论达到了顶峰。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500位伦理学家、科学家和法律专家共同参与讨论。3天后,峰会发表声明,明确划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红线”:禁止出于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不过,他们并未直接禁止将技术用于基础研究。

与会中国专家称,鉴于该技术将带给人类治疗诸多遗传疾病的巨大潜力和好处,理应在规范的前提下,谨慎发展和完善该技术,并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