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纣龙:击倒巨人的巨人

  摘要 

  魁纣龙的化石发现于阿根廷丘布特省的La Juanita农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与最新公布的超级巨龙类化石的发现地相隔不远。2005年,古生物学家费尔南多·诺瓦(Fernando E. Novas)、西尔维利亚·瓦莱(Silvina de Valais)、帕特·威克斯-里奇(PatVickers-Rich)及汤姆·里奇(TomRich)在《影响因子》(Naturwissenschaften)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来自阿根廷,巴塔哥尼亚一大型白垩纪兽脚类揭示鲨齿龙科的进化》(A large Cretaceous theropod from Patagonia, Argentina, and the evolutionof carcharodontosaurids)的论文,正式命名了魁纣龙。 

   

 

    

  1月15日,当我发布了《来自南美的巨龙再次刷新最大恐龙的记录》一文之后,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竟然还有同学给我打了赏,真的是让洒家喜出望外啊。许多眼尖的同学发现我在文中提到了一种食肉恐龙的名字——魁纣龙,于是要我科普一下。怎么说呢,凶暴的大家伙我最喜欢啦! 

    

   鲨齿龙科的新成员 

   

  图注:魁纣龙的发现地,位于阿根廷南部,图片来自论文 

  魁纣龙的化石发现于阿根廷丘布特省的La Juanita农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与最新公布的超级巨龙类化石的发现地相隔不远。2005年,古生物学家费尔南多·诺瓦(Fernando E. Novas)、西尔维利亚·瓦莱(Silvina de Valais)、帕特·威克斯-里奇(PatVickers-Rich)及汤姆·里奇(TomRich)在《影响因子》(Naturwissenschaften)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来自阿根廷,巴塔哥尼亚一大型白垩纪兽脚类揭示鲨齿龙科的进化》(A large Cretaceous theropod from Patagonia, Argentina, and the evolutionof carcharodontosaurids)的论文,正式命名了魁纣龙。 

  魁纣龙(Tyrannotitan)的属名来自“Tyrant”(意为“暴君、统治者”)和“Titan”(意为“巨人”),意思是“巨大的暴君”,与暴龙学名的意思很相似,都是来自其巨大的体型和位于顶级掠食者的生态位。魁纣龙的模式种名为丘布特魁纣龙(Tyrannotitan chubutensis),种名“chubutensis”代表发现化石的阿根廷丘布特省。 

  根据魁纣龙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其属于鲨齿龙科-鲨齿龙亚科-南方巨兽龙族,其与著名的马普龙和南方巨兽龙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而且很有可能是后两者的祖先。 

    

   两具标本、一堆牙 

   

  图注:魁纣龙已发现的化石,图片来自论文 

  在魁纣龙化石发现之初,其标本包括有正模标本和副模标本两具: 

  正模标本(编号MPEF-PV 1156)包含:部分齿骨、牙齿、第3至8节背椎、第11至14节背椎、肋骨、脉弧、肩胛喙软骨、肱骨、尺骨、部分肠骨、一个接近完整的股骨、腓骨、以及左蹠骨。 

  副模标本(编号MPEF-PV 1157)包含:颧骨、右齿骨、牙齿、寰椎、第9节颈椎、第7、10、13节背椎、5块连接在一起的荐椎、肋骨、右股骨、一块破碎的左蹠骨、3块趾骨。 

   

  图注:与人的手进行对比,魁纣龙的齿骨非常巨大,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发现的属于魁纣龙的骨骼化石,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除了这两具标本,古生物学家于2014年在La Flecha农场发现了80枚属于魁纣龙的牙齿,这里正是发现最大恐龙化石的地点。 

    

  巨大的魁纣龙 

  图注:编号为MPEF-PV 1157的大个体与人类的对比,图片由网友RAX制作 

   

  图注:强壮的魁纣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目前已经发现的两具化石,古生物学家推算出来魁纣龙的体型:副模标本代表了体长12.9米,臀高3.85米,体重9.3吨,脑袋长1.65米的大型个体。正模标本代表了体长12.2米,臀膏3.6米,体重7.5吨的个体。 

  无论是在鲨齿龙科还是在整个恐龙家族中,魁纣龙都算的上是非常巨大的肉食性恐龙啦,其体型稍小于南方巨兽龙和马普龙,也小于棘龙和暴龙,但是依然很大。 

    

  图注:博物馆中的魁纣龙骨骼,杀手即视感,图片来自网络 

  魁纣龙长有巨大而且较高的脑袋,一双大眼睛长在靠近头顶的位置上。在魁纣龙的大嘴中长有两排锋利的牙齿,与南方巨兽龙那刀片状的薄牙齿相比,魁纣龙的牙齿更厚,这暗示其具有不同的攻击方式。南方巨兽龙和鲨齿龙的攻击方式是快速的撕咬并在猎物的身上留下大片伤口,魁纣龙的方式则更加暴力,它会凭借强大的咬合力硬生生从猎物身上撕下大块的肉。 

  在魁纣龙的大脑袋之后是强壮的脖子和粗壮的身体,从其粗壮结识的骨骼上看,它的身体可能是鲨齿龙科中最粗壮的。魁纣龙的前肢较短,每只手上长有3指,其后肢非常健壮,上面附着有大量的肌肉,可以保证这些大家伙有快速的移动能力。从整体上看,魁纣龙与马普龙、南方巨兽龙的体型类似,只是更粗壮一些。 

    

   挑战暴龙 

  在被要求介绍魁纣龙时,大家就已经问是它厉害还是暴龙厉害了,那我今天就来比较一下。 

   

  图注:巨型恐龙对比图,从左至右分别为:暴龙、魁纣龙、南方巨兽龙,图片由网友RAX制作 

  从体型上看,魁纣龙正模标本代表了体长12.9米的最大个体,而已知最完整的暴龙“SUE”有相近的体型(在这里我们不计算其他暴龙化石代表的更大个体)。同体型下魁纣龙的体重只有9吨出头,暴龙体重的下限就已经达到10吨了。身高上,长着大长腿的暴龙也比魁纣龙更高。尽管魁纣龙已经算是比较粗壮的肉食性恐龙了,不过从体腔宽度和结实程度上依然比暴龙低10%到20%。 

  必杀技方面,魁纣龙和暴龙的武器都是一张大嘴,但是暴龙宽大的脑袋和强悍的肌肉群赋予其高达10吨甚至更强的咬合力,配合那一嘴香蕉型的牙齿,咬碎骨头都不在话下。在切肉碎骨的暴龙之前,魁纣龙也只能切切肉啦。 

  仅仅从体型、体重、力量和咬合力这几个方面看,暴龙已经全面胜过魁纣龙啦,其中生代之王的位置是不容挑战的。 

         

  击倒巨龙 

  魁纣龙的化石来自丘布特群(Chubut Group)的塞罗巴西诺组(Barcino Formation)地层,生存年代为距今1亿1800万年前至1亿1000万年前,不过新的发现显示它们一直生存到早白垩世结束的距今1亿年前,时间贯穿了整个阿尔必阶(Albian)。 

    

  图注:正在进食的魁纣龙,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与魁纣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恐龙有属于巨龙类的丘布特龙(Chubutisaurus),这种体长超过20米的大型蜥脚类恐龙是魁纣龙的猎物。最新发现的体长超过37米的巨型巨龙类恐龙被证明与魁纣龙生活在一起,而且从化石点散落的牙齿看,它们也许曾经遭到魁纣龙的猎杀。 

    

  图注:争斗中的魁纣龙,它们很可能是群居动物,图片来自网络 

  体长近13米的魁纣龙何以杀死如此巨大的恐龙,或许可以从其亲戚身上找到答案。与魁纣龙亲缘关系很近的马普龙是成群捕猎的,魁纣龙也很可能有类似的习性,而且化石点多达80枚的牙齿化石也不可能是来自一只魁纣龙的。设想一下,当一群魁纣龙对巨型巨龙发起围攻的时候,它们会张开血盆大口不断从猎物的四肢和肚子上咬下皮肉,猎物最终因为失血过多和伤痛倒地而亡,地球上前所未有的巨人就这样被打倒。 

   

  图注:在博物馆中观看魁纣龙化石的人们,图片来自网络 

  在恐龙的时代,巨型食肉恐龙一波波的出现然后消失,魁纣龙就在其中。魁纣龙与其他鲨齿龙科的出现与猎物的巨大体型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巨大的猎物造就了它们。为了击倒巨人,掠食者必须拥有足够大的体型才行。 

  (原文链接:http://weibo.com/p/1001603932568662726949 

    

  参考资料: 

  1."Canale, J.I, Novas, F.E, Pol, D.(2015) : "Osteolog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yrannotitanchubutensis Novas, de Valais, Vickers-Rich and Rich, 2005 (Theropoda:Carcharodontosauridae)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Argentina"; Historical Biology, Volume 27, Issue 1, 2015, pages 1- 32 Published online:27 Oct 2014 DOI: 10.1080/08912963.2013.861830". 

  1. "Coria R. A. & Currie P. J.2006. — A new carcharodont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Cretaceous of Argentina. Geodiversitas 28 (1) : 71-118.". 

  2. Novas, F. E.; S. de Valais; P.Vickers-Rich; T. Rich (2005). "A large Cretaceous theropod from Patagonia, Argentina,and the evolution of carcharodontosaurids". Naturwissenschaften 92 (5):226–230. doi:10.1007/s00114-005-0623-3. PMID 15834691. 

    

  来源:科学公园(http://www.ikexue.org/archives/37803) 

  编辑: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