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海啸预警系统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是1965年开始启动的,此前的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里氏9.2级的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海啸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开始启动这一研究。后来,太平洋地震带的一些北美、亚洲、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
据介绍,国际海啸预警系统一般是把参与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的各种地震信息全部汇总,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并设计成电脑模式,大致判断出哪些地方会形成海啸,其规模和破坏性有多大。
基本数据形成后,系统会迅速向有关成员国传达相关警报。而一旦海啸形成,该系统分布在海洋上的数个水文监测站会及时更新海啸信息。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由地震与海啸监测系统、海啸预警中心和信息发布系统构成,其技术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地震与海啸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地震台站、地震台网中心、海洋潮汐台站。(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示意图
图片来源:http://www.chinatsunami.org/gjhxyjxt-gaishu.htm
二、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啸警报系统
目前承担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啸警报发布的主要是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它于1966年在IOC(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促请下建立于美国夏威夷。其后,又相继建立若干区域或国家的海啸警报中心,如夏威夷海啸警报中心、阿拉斯加和西海岸海啸警报中心、日本海啸警报中心等。
由上述这些警报中心构成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主要任务是收集和传递发生在太平洋沿岸的海啸情报,必要时通过国家广播网和电视台向公众发布海啸警报。目前各国参加太平洋海啸警报网的验潮站有53个,地震台51个,承担整个太平洋的海底地震和海啸监测业务。
我国于1983年正式成为国际海啸协调组的成员国,此后国家海洋局开始了我国海啸的预警业务。目前我国国家预报中心海啸预报产品包括:海啸传播到近岸各验潮站的时间预报、海啸波高度预报,以及大洋中海啸波传播时间图。目前能够实现越洋海啸30分钟预警、区域海啸20分钟预警、局地海啸15分钟预警。
国家预报中心在接到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的地震海啸消息后,将计算出的预警结果利用传真和短信下发至沿海各省有关部门。
参考来源:
[1] http://dzj.hainan.gov.cn/ek_asp/ek_notes/show.asp?newsid=1000163.
[2] http://tech.sina.com.cn/d/2011-03-14/15505283320.shtml.
[3]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03-22/content_2079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