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海啸的全球预警情况
日本的海啸预警能力最高,但在此次海啸中仍难以避免巨大损失,主要原因是此次地震震中离大陆很近,海啸在很短时间就来到,来不及预警。但日本这一次地震预警系统和民众防灾减灾应急训练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图2为日本全国统一的新海啸标识),纯地震的影响灾害损失已经减少到比较低的水平。图3展示了当时由于地震引起海啸而形成的漩涡。
图1 日本全国统一的新海啸标识
图片来源:http://web-japan.org/kidsweb/cn/hitech/tsunami/tsunami04.html
图2 本茨城县,日本地震引发海啸,海面出现大漩涡
图片来源:http://24inf.com/infooo/201103/18/4145091.htm
日本在此次强震后,第一时间启动了海啸信息发布程序(如图4所示),各大电视台自动切换电视画面,滚动播发海啸警报;地震海啸发生仅5分钟,日本首相官邸就设立了官邸对策室,并在之后的内阁会议成立紧急对策部,协调指挥全国的地震和海啸灾害应对工作;沿海居民按照既定的应急手册有序撤离,核电站、新干线、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紧急关闭。
图4 日本海啸信息发布流程
图片来源:http://www.chinatsunami.org/gghxyjnl-Jap.htm
位于夏威夷群岛的太平洋预警中心立即分4批向53个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发布海啸预警通知。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市警报长鸣,当地广播反复播发海啸预警,动员居住在沿海撤离区的居民及时撤离,当局组织大巴疏散当地居民,并开放疏散中心。地震引发的海啸在夏威夷掀起2米多高的大浪,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
二、对我国的海啸预警系统建设的思考
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了3次海啸预报消息、2次海啸预警。这也是中国首次发布海啸灾害预警。此次地震海啸在中国沿海的整个传播过程有惊无险。主要是因为受地震断层主轴展布方向约束,此次日本地震海啸的波能主要向东南方向传播,我国大陆及台湾沿岸均不在其主传播方向上,加之沿海大陆架宽广,海啸波能快速衰减。
中国海啸预警的整体水平与日、美等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福江副主任指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预警体系不完备,二是观测装备技术落后,三是灾情分发系统建设不到位,四是公民宣教工作滞后。
(1)中国当前海啸预警体系并不完备
与日本整个国土责任区内设置6个海啸预警中心相比,中国只有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一个国家级海啸预警中心,各省区虽有应急办公室,在灾害降临之际,只有被动等待接收国家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在如何告知居民并作到及时有序疏散方面,组织动员能力薄弱。
(2)中国在海啸预警能力建设方面同样欠缺
世界上观测海啸方面最有力的装备是海啸浮标,美国拥有40多个,而且在近10年间投入10亿美元用来建设观测、预警、卫星通讯系统。日本沿海潮位站、地震台站也十分完备,其信息通讯主要通过地下电缆传输。中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部署在沿海的观测台站已经有大约120个,可以实现每分钟自动采样,能够满足分辨海啸波的功能。但就体现观测能力标志性的海啸浮标而言,中国仅有1个,而且是花费1500万元从美国进口,2010年10月才装备在中国南海的。
(3)海啸预警技术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并不大
目前中国的数字预报模式全部基于自主开发,数据分析能力也不差。在预警这个环节,从获取数据到发出预警,目前借助太平洋海啸预警平台,可以满足中国海啸预警70%的功能,但还有30%的能力必须靠自主建设,这是国家要发挥能力的地方。在被称为海啸预警“最后1公里”的灾情分发系统上,相比美国和日本此次海啸预警体系的快速反应、灾情分发系统的高效运转,中国的差距相当大。
(4)公民科普教育滞后,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相关教育缺失
于福江提醒,即使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不会应急处理也没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最不能让人接受,但恰恰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海啸总体上发生的概率很低,人们往往遗忘,但不能因为发生少就以为没事,缺乏风险忧患意识。
参考来源:
[1] http://dzj.hainan.gov.cn/ek_asp/ek_notes/show.asp?newsid=1000163.
[2] http://tech.sina.com.cn/d/2011-03-14/15505283320.shtml.
[3]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03-22/content_2079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