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世界海洋日】把脉风云 扬波大海 走向深蓝

      

      “蛟龙”入海、大洋科考,海洋中有无数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探索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蕴藏巨大能量的台风咄咄逼人。我国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灾害已被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列入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今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小编一起去看看气象部门如何助力扬波大海,走向深蓝。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台风防御等合作 

  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暴雨洪涝、台风、高温干旱、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多发,各国面临着共同的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加强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平行主题会议上,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了《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共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愿景与世界气象组织促进国际和区域合作、加强气象交流的理念相契合。

  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将通过加强区域气象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开展减轻灾害风险、气候服务、综合观测、研究与能力发展等多领域的合作,提升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区域协同创新优化海洋观测业务 

  环渤海协同单位集约发展海洋气象的无缝隙格点预报,落实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智能网格预报在海洋气象业务中的任务,形成权威的环渤海海洋格点预报“一张网”,共同为提升区域海洋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能力提供科技支撑。2015年以来,环渤海地区气象部门积极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工作,合作研究关于环渤海地区的台风监测、雷暴大风监测、夜间海雾、风暴潮数值预报技术等方面的创新项目共6个,旨在提高环渤海地区的观测业务质量。目前,这些项目已过验收并投入使用。2016年,环渤海地区各单位合作立项项目更是多达15个,针对环渤海地区海洋共性和各自地域特点开展研究。

  成果转化服务防灾减灾 

  上海台风研究所与航天科工集团合作研发了基于火箭的台风探测技术,与海洋局联合布设了台风海气相互作用观测阵并承担相应的“973”计划项目,与香港天文台联合牵头组织实施了“亚太近海台风强度变化观测科学试验”项目。国家级的台风外场观测基地已基本完成各项报批工作,即将投入建设,建成后将有效弥补我国台风科学实验外场观测方面的不足。工作人员在科研的基础上开发建立了台风客观预报系统、台风灾情评估系统、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海浪与风暴潮数值预报系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检索系统等。其研制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风浪等客观预报方法和产品,约占全国发报的一半,路径预报误差较4年前降低了5%至10%,为提高我国台风预报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攻坚克难把脉热带风云 

  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坚持将基础科研条件建设、基础科研观测、数值预报模式及业务系统发展有机地进行结合,华南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大部分直接转化为业务应用。截至2016年,中国南海台风模式24小时路径误差为66千米,优于英国和日本的业务数值预报模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重点实验室英文网为东南亚国家提供服务。热带所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建成了我国首个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观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肯定。目前,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的海上观测平台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海洋气象专业综合观测平台。

  世界海洋日由来及主题 

  2008年12月5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11号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联合国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借此机会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体味海洋自身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同时也审视全球性污染和鱼类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2017年主题:扬波大海,走向深蓝。

  来源: http://www.zgqxb.com.cn/xwbb/201706/t20170607_64929.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