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重要的石油与天然气产区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其中东亚1国、中亚5国、蒙俄、东南亚11国、中东欧19国、南亚8国,以及西亚、中东19国,总人口约44亿,约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该地区是全球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区,从资源储量看,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约占全球的55%,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约占全球的76%;从产量看,原油产量约占全球的51%,天然气产量约占全球的49%。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装备市场空间巨大
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装备制造工业基础薄弱,对石油装备的需求涵盖油气上、中、下游各个领域,年需求规模超过300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只不过在细分产品市场上不同国家的需求情况各不一样。
从目前情况看,中亚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制造水平落后,所需装备大部分依靠进口,现有设备老化严重,近年来需求较大的产品包括防腐、抗酸、耐腐蚀设备,以及抗挤毁套管、耐腐蚀集输管道等,目前中国占有中亚地区油气装备制造低端市场的40%左右。俄罗斯工业技术雄厚,石油设备大部分为本国制造,对外需求主要集中在海洋装备及高端设备,例如北极勘探装备、海洋钻井平台、极地低温轨道钻机、电潜泵、固井和压裂设备、大型LNG装备和大型压缩机组等,中国在俄罗斯油气装备市场的所占份额较低,但是自2014年以来欧美国家对俄实行制裁,不再向俄提供石油设备和勘探开发技术,俄各油气公司开始加大与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力度。中东地区石油装备制造业欠发达,石油装备供应商主要为欧美跨国公司,本土制造企业主要是当地长期依附于各石油公司的内部子公司、贸易公司、服务公司等,依靠当地政策保护,参与勘探开发产业中低端产品和服务项目投标,欧美跨国公司在西方石油公司和产品要求高的市场具有垄断地位;中东地区国家市场基本开放,但产品注册制度严格,对欧美国家产品的接受度高,市场需求较大,目前中国在中东地区油气装备市场部分产品已经产生影响,但总体上所占份额还较低。东南亚地区石油装备制造业欠发达,供应商也主要为欧美跨国公司,油气装备市场重点是海上装备,特殊需求集中在海洋装备及高端炼化设备,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油气装备制造市场所占份额也较低。
三、甘肃能源装备制造业应该紧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依靠我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实施,以及我国与沿线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格局的形成,为甘肃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带来日益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甘肃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勇敢“走出去”,尤其是向西拓展市场,努力扩大在中东、俄罗斯的市场,同时扩大培育在中亚、西亚以及南亚的国际能源装备市场。为此建议: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创造的良好市场环境。
自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陆续受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正在形成积极互动的良好合作环境,这就为包括甘肃能源装备制造业在内的许多产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甘肃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产能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多途径、多方式寻求合作,快速推进国际化发展。
其次,要积极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思路和模式。
甘肃能源装备制造业过去主要是通过货物贸易的形式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我省的能源装备龙头企业兰石集团多年来凭借自身的产品技术优势,已经有多个品种的产品销往中东、中亚、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但要适应新的国际合作形势,还需要积极探索新思路与新模式。
一是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实施,推动国际产能和能源装备制造合作。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工业发展的需求,以“工程”带“产业”,加快能源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能源需求将不断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工业发展需求也将增加,能源装备市场前景广阔。作为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方面军,甘肃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应该积极参与,通过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扩大自己的产品市场。
二是重视多种方式拓展海外业务。例如,通过油田服务与设备租赁业务的相结合,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针对该地区相关国家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能力有限的现实,积极开展EPC总包业务;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运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合作形式着力从产品贸易向“产品贸易+产能合作+服务增值”的三位一体协同转变,合作领域着力从以产品为主向“装备+技术+标准+品牌”等全产业输出转变,全方位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1]。
三是高度重视优势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培育。通过抓品牌建设,培育和扩大自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扩大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是注重推动产业链成套化“走出去”。应以能源装备制造为龙头,以境外产业合作园区为主要载体,推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一体出海,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相对完整产业链条,形成相关企业间紧密耦合的发展体系,提升“走出去”的成效和抗风险能力。例如,已经建成的赞比亚谦比希工业园、泰国罗勇工业园、巴基斯坦的海尔工业园等都是我国制造业链条化“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五是要做好统筹规划,着力打造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要重视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构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以开放合作的机制,将自身技术优势、产能优势乃至资金优势与国外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结合,科学谋划战略布局,最终推动形成面向共同市场的命运共同体。
六是突出发展重点,围绕优势产品启动一批产能合作项目。可以综合考虑和评估一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油气资源享赋、对外合作政策以及财税条款优劣、内部投资环境稳定性、外部地缘政治风险、与我国企业己有合作基础等因素,把握重点方向,聚焦中亚、中东等重点地区的国家和有传统合作关系的俄罗斯,立足甘肃省能源装备企业的自身优势和特点,筛选确定一些重点合作项目。可以结合近年来我国能源装备产品出口统计数据以及市场规模、技术成熟度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一些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项目切入。例如,近期可以考虑围绕钻机、采油装备、石油钢管、动力装备等产品,重点围绕“两管”(输送管、专用管)、“三机”(钻修机、抽油机、柴油机)和“两泵”(电潜泵、泥浆泵)等,启动实施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
第三,要督促相关企业着力做好关键领域的风险防控工作和机制保障。
一是要着力加强投资风险防控。督促企业提前了解目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及市场环境,预先做好各种情况的调研并制定相应预案,加强风险应对措施的研究和落实。
二是要着力加强与金融保险机构的合作。“走出去”的企业要善于学习和借鉴经验,善于借力发展。应重视加强与相关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联系,特别是抓住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及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契机,积极拓展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等的合作,将产能合作项目实施与融资保险连接起来,形成金融支持与保险保障合力。
[ 吴新年 ] 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