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加大提升甘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53月,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不仅是内地与边疆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更是连接中亚、中东、欧洲的次区域合作地段,在维护丝绸之路和谐安全、保障物流、人流信息畅通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7512日,甘肃省前瞻性的提出主动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甘肃特殊的地理交通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鲜明而多元的人文资源特性,在推动丝绸之路发展、深化各领域合作中具有广阔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打好平台牌、通道牌、外向牌、交流牌、服务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丝路建设。 

  本文梳理了西部其他省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进展,综合分析了甘肃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优势,在此基础上,围绕甘肃省未来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力方向,探讨性的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甘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针对性对策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一、西部省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展 

  (一)新疆 

  20187月,新疆对外发布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1]。该报告是全国第一份地方版“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系统介绍了2017年新疆各地、各重点领域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该报告从六方面总结了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工作: 

  1、突出规划引领,政策沟通进一步强化 

  新疆先后印发了核心区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等多个专项规划;出台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新举措;研究制定了新疆参与中哈、中蒙俄合作等实施意见,先后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周边国家政府代表团开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交流研讨,强化了政策沟通和发展规划对接。 

  2、突出多路并举,设施联通不断提升 

  “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突飞猛进。北中南三大交通通道功能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G7京新高速明水至哈密段全面建成通车,形成了第二条全天候进出新疆的交通大动脉。多条与周边国家连接公路抓紧升级改造,“双西公路”G218线霍尔果斯口岸段建成通车。建成南疆铁路至兰新铁路联络线,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建成和加快推进。全区民用运输机场总数达21个,开通国内航线237条、国际(地区)航线24条,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达3007.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7万吨,分别比2016年增长8.2%2.9%。“网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完善,加快建设和完善中巴、中俄、中吉、中塔、中哈等跨境光缆系统。 

  3、突出集结中心建设,经贸合作扎实推进 

  以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为龙头,突出抓好中欧班列运行服务和配套改革建设,新疆—中亚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初步形成,2017年开行西行货运班列806列,是2016年的3.6倍。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已与国内主要港口及白俄罗斯、立陶宛、哈萨克斯坦、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98.4亿元,增长19.9%,与周边及沿线国家贸易额稳步增长。 

  4、突出载体平台,跨国人文交流不断密切 

  全面加强文化、教育、医疗、科技、旅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人文交流不断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获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联合批复。医疗服务方面,先行启动国际医疗服务的5家医院全年接诊外籍患者5000余人次;跨境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已连接域内27所医院和境外3个国家的24所大型医院。旅游方面,跨境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全年入境游客234.82万人次,增长17.1% 

  5、突出金融创新,资金融通支撑有力 

  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核心区建设的资金支持。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金融创新为突破口,人民币与哈萨克斯坦等国货币直接交易规模逐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全区跨境人民币业务累计结算量从2013年的425亿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2610亿元,涉及境外国家和地区从43个扩大到90个。 

  6、创新体制机制,核心区建设活力不断增强 

  建设了重点项目网上申报、动态管理平台。举办2017·核心区建设项目对接会,签署贷款合同项目16个、贷款总金额1542亿元。制定了《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信息调研工作的意见》,宣传推介工作卓有成效,新疆作为核心区的知名度日益提升。 

  (二)贵州 

  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贵安新区等“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以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数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贵洽会、酒博会、茶博会等重大开放活动,成为贵州融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重要窗口和平台[2] 

  1、加强政策沟通,政府间合作不断深化 

  按照国家总体外交部署,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对接协调,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在境外设立了贵州驻东非(肯尼亚)、瑞士、柬埔寨、印度、马来西亚、意大利、吉尔吉斯斯坦等商务代表处,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达到57对。推动设立了瑞士(贵州)产业示范园、德国(贵州)产业园,中瑞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向纵深推进,中瑞清洁技术交流中心和黔瑞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连续成功举办8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10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成功召开全球电子商务减贫大会,加快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扶贫等领域合作交流、政策协调的重要机制,贵州已逐步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地方政府、民间友好团体、媒体等各领域代表团访华的重要目的地,“一带一路”建设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2、加快设施联通,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 

  贵州加快推进设施联通建设,对外联络大通道不断畅通,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西南出海便捷通道厦蓉高速黔桂界全线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今年底将突破5800公里,出省通道将达到17个;进入高铁时代,高速铁路连通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滇中等地区,高速铁路将突破1200公里,铁路出省通道将达到14个。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全覆盖,“116支”民用航空机场网络加快构建,国际航线达到23条,航线辐射13个国家和地区。 

  黔深欧海铁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中欧班列(贵阳—杜伊斯堡)开通并列入国家规划,川贵广—南亚物流大通道、渝桂黔陇—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等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丝路”跨境数据枢纽港启动建设,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便捷大通道加快构建。 

  3、推进贸易畅通,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贵州国家内陆沿边地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加快推进,贵安新区获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现与泛珠三角各省区通关一体化。目前,贵州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达到8个,位居西南地区第1位。“走出去”企业达到142家,茅台集团、瓮福集团、中铁五局、詹阳动力、水电九局、七冶建设、西南能矿等一大批企业加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贵州生产的马桶盖每年销往欧美200多万套,正安吉他远销巴西、泰国和西班牙等30个国家和地区。微软、高通、苹果、戴尔、华为、富士康等198家全球500强企业落户贵州,其中国(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43家。 

  4、促进资金融通,金融合作不断取得突破 

  启动实施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工作试点。设立了贵州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贵州成为亚洲开发银行在我国实行新贷款模式的首个试点省份,全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5.5亿美元建设养老服务体系试点示范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遵义旅游产业开发投资集团公司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在香港成功发行2.5亿美元债。获批同意筹建中国进出口银行贵州省分行。搭建“外贸信贷通”融资平台,引导和鼓励出口企业充分利用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保单等拓宽融资渠道。 

  5、增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互动日益密切 

  贵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教育、文化、旅游等人文交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侗族大歌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遵义海龙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举办亚洲青年动漫大赛、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成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成立“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中国(贵州)东盟留学生服务中心”“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柬埔寨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等一批双边、多边合作平台;成功举办外交部贵州全球推介活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系列推介活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在贵州成立,设立贵州海外旅游合作韩国、法国等营销推广中心,2017年前三季度,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增长16.4% 

    

  (三)宁夏 

  1、政策沟通双向并举 

  在对外合作中,宁夏结合实际,依托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在走出去方面,宁夏积极推进境外产业园区建设。20165月,中国—阿曼(杜古姆)产业园签约揭牌,确定首批投资项目14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中。中国—沙特(吉赞)产业园开展了实质性合作,正在进行中沙合资公司组建和招商引资。中国—毛里塔尼亚海洋综合产业园列入商务部重点推进项目,已进入融资阶段。在开放政策方面,“民用机场运营”、“清真食品加工”、“宽带网络建设及运营”、“大型或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及运营”、“针对穆斯林地区和阿拉伯国家的软件外包及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纳入国家《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银川河东机场获国家同意开展口岸签证政策;银川市获批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进口肉类、水果、种苗指定口岸获批建设等。这些项目政策的争取,为宁夏开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通道经济成效显著 

  目前,宁夏建成的经迪拜通达80多个国家、150多个城市的航空网络,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前往欧洲、非洲、美洲最便捷、最经济的空中通道,比通过北京、上海、广州西向出境节约34小时,节省30%的成本,显著提升了银川航空口岸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能力,吸引了一批高附加值、适宜航空运输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落地。自20161月宁夏中亚国际货运班列顺利开行以来,累计发运883816车,出口货物约13万吨,出口货值约1.8亿美元。轮胎、味精、蛋氨酸、碳素等宁夏产品已借助班列销往中亚、西亚市场。在此基础上,近日开通的银川—德黑兰国际货运班列线路成为我国陇海线以北、京包—临哈线以南,面向中亚、西亚细分市场的唯一国际铁路运输通道。未来宁夏一方面依托“空港”向中东、欧美、非洲发展黄金珠宝、工业蓝宝石、电子产品、花卉等产业;另一方面依托“陆港”布局建设一类铁路口岸,整车、粮食、水生动物进口口岸,发展粮食深加工、海产品集散分拨、重要工矿产品保税物流等产业,打造面向中亚、西亚,辐射西北、华北、东北市场的进出口产品加工和集散中心。 

  3、对外开放程度加快 

  名气日盛的宁夏枸杞进入西亚、北非市场,优质的葡萄酒打入欧美且频频斩获国际金奖,羊绒制品、特色医药、精细化工、机电装备等宁夏优势特色产品纷纷涌入国际市场,五年来,宁夏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1.1%。而且,近年来,亚马逊、英联食品、辛普劳食品、施耐德电气、耐特菲姆等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宁夏。仅2016年,全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9家,吸引合同外资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53亿美元,同比增长36%。此外,随着宁夏共享铸钢、天元锰业、泰瑞制药等企业积极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带动了宁夏高新技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出口。目前,宁夏企业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95家境外企业。仅2016年,宁夏新增境外投资企业21家,境外直接投资额达9.5亿美元[3] 

  4、文化交流密切互动 

  宁夏五地级市先后与39个国家的52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中阿商事调解中心、中阿联合商会中方理事会联络办公室、中阿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等一系列双边合作机构的总部落户宁夏;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中阿旅行商大会成功举办;中阿国际学院、阿拉伯国家标准化(宁夏)研究中心等一批项目已开工建设。此外,《花儿》、《月上贺兰》、《回乡婚礼》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产品远赴埃及、沙特、阿联酋等国展演展销;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中阿文化艺术展示周、阿拉伯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之旅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影响日益扩大。 

  (四)陕西 

  20183月,陕西发布《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计划围绕加快推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强化陕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1、构建交通商贸物流中心 

  以轨道交通和航空为引领,推动枢纽型交通和综合性交通网络建设。着力布局“一带一路”沿线标志航点。高水平打造自贸试验区,创造陕西特色经验。深入推进与海航战略合作,深化与京东战略合作。具体任务包括:开工建设西安地铁8号线、14号线,建成北客站至空港新城段城际铁路;争取在西安开展“一带一路”国家航权自由化试点;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布局“卫星工厂”;建设23个“海外仓”或“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力争全年新增外贸企业超过1000家。 

  2、构建国际产能合作中心 

  重点推进中俄丝路创新园、中哈元首苹果友谊园建设。引导企业在我省对外投资产业聚集度较高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探索共建陕西产业园区。支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沿线国家拓展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农业技术开发合作渠道,形成产能合作示范效应。具体任务包括:推进中亚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吉尔吉斯斯坦成品油终端网络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中铁二十局巴基斯坦高速公路项目等一批境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重大项目,带动省内装备制造、设备和劳务“走出去”。 

  3、构建科技教育中心 

  推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国外创新机构合作设立创新合作平台,开展跨国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持续推动落实与教育部签署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议定事项,进一步扩大全省教育对外开放,打造丝路职业教育基地。 

  4、构建国际文化旅游中心 

  扩大人文交流合作,夯实各类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搞好陕西动漫游戏产业基地、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项目建设工作。将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打造成重要的丝绸之路主题国际展会,扩大陕西旅游国际影响力。推动陕西《长恨歌》等实景演出标准被沿线国家采用或使用。加快推动与携程集团战略合作,共同创办世界文化旅游大会。 

  5、构建丝绸之路金融中心 

  围绕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定位,编制《丝路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加大外资机构引进力度,争取有意向的银行落户陕西。争取境内外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落户陕西。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资金结算功能建设。创新国际化融资模式,与国际金融机构和丝路基金等在开展境外重大项目投资方面加强合作。 

  二、甘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优势 

  1、区位优势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和公路及铁路网的中心。甘肃地形狭长,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最窄处仅有公里。哑铃形状的甘肃版图,就如一条狭长的“链条”从六个方向把陕、川、青、宁、新、内蒙六省(区)以及和蒙古国串连起来,具有“座中七联”、“涉藏临疆”的区位特点,居于我国中部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结合部,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这种区位优势不仅反映在国内,随着交通网络体系的拓展,甘肃向西北、向东北经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从霍尔果斯出境可与中亚、西亚、东欧、中欧、西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先联系;向西南经四川、西藏等省区,从轰拉木出境过塔托巴尼(尼中口岸)、加德满都、比尔根杰(尼印口岸)、可到达巴特那、新德里、孟买、卡拉奇巴基斯坦等地;向东南经陕西、河南、安徽、陕西、山东、江苏等省区,通过欧亚大陆桥从连云港出海可达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     

  2、平台优势 

  甘肃省拥有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多个国家级战略平台以及敦煌文博会、兰洽会、药博会等重要展会节会。兰州新区是国务院确定建设的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将为推进全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经验,做出示范[4]。敦煌文博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战略平台,承载着重要的国家使命,目前敦煌文博会已纳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远景行动中,国际影响力逐渐提高。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是西部地区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大型展会,已连续举办23届,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甘肃,兰州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3、产业优势 

  甘肃现在不仅仅是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甘肃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优势明显,相对契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诸多资源出口型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甘肃多家国企、民企积极制定“走出去”战略,如金川集团、兰石集团、酒钢集团、科天集团、海默科技公司、天水星火机床公司等均在海外市场取得不俗战绩。兰洽会、中国(甘肃)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世界陇商大会等已成为甘肃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的建成与兰州、敦煌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天马号等多条中欧中亚货运班列的开通分别作为“平台”建设与“通道”建设为我省产业资源国际化插上双翼。目前,甘肃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开展了实质性产能合作。 

    

  4、文化优势 

  文化资源是甘肃最具潜力的优势资源,具有悠久性、汇融性、多样性、民族性等特点。在世界历史中,甘肃的代名词——“河西走廊”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季羡林将敦煌定位为世界上唯一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汇流的地方。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以来,在“1313”工程推动下,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结合我省敦煌莫高窟、伏羲文化发祥地、大地湾史前文明、先秦故里、汉明长城等文化资源相继实施。如嘉峪关市引进的“方特欢乐世界”项目很好地结合了明长城文化资源。2016年方特欢乐世界接待游客102.2万人,实现门票收入1.4亿元,带动当地旅游人数增长34.2%。“敦煌”是世界的瑰宝,对这一资源的开发,要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先导,以国际化为目标。20158月举办的敦煌与中外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让敦煌学重放异彩。数字敦煌、《敦煌盛典》大型沙漠实景演出等很好地实现了文化资源的高新技术化,加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与“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甘肃文化产业切实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据统计,2015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7.09亿元,较上年增长18.19% 

  5、农产品资源优势 

  甘肃省自然地理优势突出,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光热时间充足、温差明显、降水稀少致气候干燥且病害少,空气、水质、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孕育出诸如马铃薯、中药材、酿酒原料、瓜果、无公害蔬菜、百合、油橄榄、牧草及畜牧业等十几种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此外,甘肃省农业种植中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少,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0%60%,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少,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甘肃省农产品品牌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7年年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累计达到1759个。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已成为甘肃省深入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行动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甘肃省发展“一带一路”通道经济的产业支撑。加强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助推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甘肃省绿色生态产业构建、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策建议 

  通过其他省份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参与“一带一路”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资金融通等领域,在相关规划的引领下各领域并举开展,同时各省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扬长避短,竭力突显参与的竞争力。为此,甘肃亟需借助区位、平台、产业、文化、资源等优势,进一步提升参与“一带一路”的主动性与竞争力。 

  1、打造向西开放物流枢纽 

  打造甘肃西向物流大通道,首先以构建陇东南立体大通道为基础,提升天水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地位。目前,甘肃省政府已明确甘肃(天水)国际陆港为省级开发区,尽快启动天水国际陆港建设并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支持申报天水海关,促进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及便利企业通关、降低企业进出口贸易成本。其次,依据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的发展规划,启动综合保税区申报,力争获批建设铁路、粮食、果品、整车进口等口岸。依托其口岸功能规划实施的木材、肉类、铁路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红星美凯龙“一带一路”经贸产业合作区、中欧国际物流基地等项目的建设进度。第三,加快G215线马鬃山口岸至马鬃山镇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力推动马鬃山口岸复通,以打通我省向北的物流大通道,构建“格尔木-敦煌-瓜州-马鬃山轴”,畅通酒泉、嘉峪关向北经策克口岸的酒策物流通道,促进对蒙出口物流。 

  2、建设出口货物集散中心 

  以建设“丝绸之路”物流中心,提升互联互通的水平,发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和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建设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兰州枢纽编组站,增强运输、换装、通关的能力,把兰州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交通枢纽、出口货物集散中心;增加中欧班列的陇货比例,增加运输效益,推动“公空铁海”多式联运与中欧班列连结常态化,打通欧洲和东盟大通道,实现物流双向闭合运输。与此同时,建设“丝绸之路”大数据交换中心,积极出台一系列扶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使我省成为中西亚、中东欧网络通信枢纽中心、区域信息汇集交换中心、网络战略安全保障中心以及大数据应用研发服务支持中心。 

  3、促进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广泛开展各种国际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广范围的交流平台;提升文化旅游交流的层次,积极策划国际性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此外,还需要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合作发展规划,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敦煌、天水、兰州三个文化核心区域。完善文化产业的人文交流合作体系。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完善人文交流合作体系,加强与沿线国家和人民的交流合作,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建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扩大技术输出和合作。 

  4、完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 

  围绕服务优势产业和转型发展,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引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牵引、专业为需求的物流方面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育得好、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社会环境。依托“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和省内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敦煌学、丝路文化以及中西亚文化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建设中西亚国家研究中心、阿拉伯语文化教育基地。发挥“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合作联盟”作用,促进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交流。 

  [王宝 徐冰鑫 王鹏龙]  撰稿 

    (版权说明:转载请联系本中心、并请备注来源及作者信息。)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232292609574591&wfr=spider&for=pc 

  [2] http://www.gz.xinhuanet.com/2017-11/01/c_1121887712.htm 

  [3] http://city.sina.com.cn/focus/t/2017-09-07/114267170.html 

  [4] 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18/02/13/016909156_01.s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