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我省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对于科技事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新机遇。
首先,40多万干部深入基层,会将科技带到陇原的角角落落。在帮助农民生产时,与农民共同生活时,自然而然会想到科技。比如,笨手笨脚烧柴火的干部,如果真心帮助这家农民,自然会想到建沼气池、用太阳灶,等等。除了改变生产生活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干部会带下去科学知识和良好习惯。或许这比安个太阳灶更重要。
其次,40多万干部从基层回来,会知道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科技,从而为农业科技攻关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有人说,定西农民需要高产的马铃薯,这样能卖更多的钱。有人不同意,说定西农民需要产量不高、但适于加工的马铃薯,这样单价高了可以卖更多的钱。那么,谁更明白需要什么样的马铃薯呢?种马铃薯、卖马铃薯的农民。种马铃薯品种的科技需求是这样,种小麦和种玉米、养牛和养羊的科技需求也是这样。
不过,新机遇也同时包含着新挑战。
一个是收集整理需求信息的挑战。比如,一个干部知道了一个村的农民最急需什么样的科技攻关项目,告诉科技部门很简单;可40多万干部怎么样告诉科技部门呢,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使任何部门“死机”。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过滤机制。还有,要使干部自觉主动地告知科技需求信息,还要有完善的工作程序。
一个是研究确定攻关方向的挑战。人人有难题,村村有需求,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满足。从微观层次收集来的科技攻关信息,还需要宏观上分析,战略上决策。全靠各级科技决策系统的人员显然不太现实,需要建立专家团队提供决策意见。
一个是保障科研经费充足的挑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研经费投入是科技攻关不能缺少的基础。虽然我省是欠发达地区,但是必须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目前情况是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小,财政投入比例也远低于发达地区。能采用的办法是省内各级政府拨款再多一点,从国家有关部委争取项目再多一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再多一点,尤其是下功夫推动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再多一点。
机遇来了,挑战也来了。但是,只要把心放在“为民富民”上,迎接机遇的过程,也就会变成应对挑战的过程。(甘肃日报 作者李峰)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