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中国科学院寒旱所
部门: 大气室
年级:
姓名:黄蓉
联系电话:13919024003
电子邮箱:kmhr123@126.com
感悟西藏
才听到导师说今年七月份出野外的消息,我十分兴奋。在北京的最后一个月身体不太好,咳嗽咳了很久,我着急了,心想要是回到所里咳嗽还不好去西藏就只能等明年了。幸运的是来到兰州,还算适应,渐渐的咳嗽好了,心情也好起来了。接下来的我开始准备去西藏的一切事情,首先就是通过网络和师长了解西藏的地理人文知识,准备野外用的衣物,提前服用抗高原反应的药品——红景天,认识站上已有的仪器,以及了解此次出行的任务。人们都说上高原,瘦的比胖的占优势,女的比男的占优势,这两点我都占了,再者就是我出生在云南,云贵高原来的也该占点优势吧。心里这样安慰自己,但是现实中,高原上条件很艰苦,很多人上了高原都会有反应。尤其是上了高原感冒的就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患上肺水肿。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老师特别交代要多穿衣服,尽量不洗澡洗头,怕我们感冒。
一切准备就绪,我和两个师兄一个师弟就出发了。我们先到拉萨。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佛地”的意思。拉萨地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到西倾斜,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 3000小时以上,故人们称之为“日光城”。太阳辐射强,这儿的人们皮肤普遍偏黑,藏族人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高鼻梁、大眼睛、深眼窝,偶尔还能遇到脸上长着“高原红”的小孩呢。说实话这的小伙不咋滴,但是姑娘却实有挺漂亮的。空气稀薄,刚来的那天晚上,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头疼,像晕车一样的感觉,不过睡上一觉就好了。气温偏低,昼夜温差较大。不知是常年这样还是只有七月的天气这样,一天中天气变化特别快,白天天晴,夜间下雨,就我在拉萨的这几天几乎无一例外。
拉萨的海拔不是很高,3650多米。在这里我还没有真正体会到西藏的壮美。天很蓝 、是那种透亮的蓝,像蓝宝石一样深邃,神秘的蓝。来到拉萨,布达拉宫是必须去的,师兄已经起很早去排队买票了结果还是没能抢到。因此,我们就只能在远处观望了。它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是它的美感却是用任何形容词来称赞都不为过的。不需要任何的软件来加工,也不用单反,一部简单的数码相机就够了。白墙红顶,西藏典型的建筑风格,z字型的楼梯一层层的往上,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前面的湖泊将其投影到湖面上,远远看去有种对称的立体的美感,像是一朵白云又像是一片半山腰上的积雪。这是个神圣的宫殿,这里一砖一瓦都调刻着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的爱,其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外表更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
无论是布达拉宫还是八角街或是大昭寺,都可以看到来自各个藏区的前来朝拜的人们。在布达拉宫的周围,朝拜的人们穿着名族服饰,手握转经筒沿着宫殿顺时针的行走。布达拉宫郁郁葱葱,八角街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来这里朝拜的人们将整个身体贴在地面上以示虔诚。地道的藏装、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仿佛佛教已将成为了当地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离开拉萨,我们前往真正的目的地——那曲。那曲地区位于藏北,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这里海拔较高,热量不足,气候严寒干旱,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在这里几乎没有树木的生长,但是广阔的草原使得藏民能够发展畜牧业。在拉萨还可以穿长袖衬衫,到了那曲就立马换上了大衣。初到的那天,风特别大,还下着小雨,我们几个都被冻坏了。师兄们都说会头疼,因此我做好了高原反应的准备,大不了第一晚就吃散列通,结果我们都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微微有点头疼。
在这里,我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开阔,什么叫做壮美。这里没有树只有草,不超过5cm的草,放眼望去,延绵起伏的山坡上成群的牦牛和羊群,慵懒的它们尽情的享受着阳光牧草,一动不动。我努力往远处望,往更远处望,踮着脚尖仰着脖子,还是一样的画面,不同的只是牛群和羊群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成了星星点点。此刻,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在我视野的极限处海的边沿和蓝天温柔地拥抱了。
我们的观测站就在这片草原上,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简称“那曲站”,地理位置:31.37°N/91.90°E,海拔高度4509m。作为藏北的综合观测试点之一,那曲站的主要观测项目有: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积雪厚度、辐射、土壤含水量、土壤热通量等。
导师一再交代不能剧烈运动,注意不能感冒。因此我一上来就时刻提醒自己摆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缓慢做事,温声细语说话。因为老师确实不是在吓唬人,有一次我忘了,跑了那么几步,结果顿时气喘吁吁,心跳得厉害。初到的两三天内,老师没有分配任务。高老师说他已经到了一个星期了,现在还在头疼,吃不下睡不着。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照顾好身体,尽快适应高原的环境,减少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就这样带着略微的紧张情绪在站上过了第一夜。第二天早晨,阳光很早就替房间开了灯,看了下时间,八点多了,但是屋外依旧是午夜一般的宁静。我坐起来,摇了摇脑袋,咦!尽然没事,头不疼心不慌,心想可能起床后就会有反应了,于是接着又睡了起来。那天我睡到中午11:00,接下来的两天上午几乎也是这样睡过去的。由于海拔高,日出较早日落较晚,人们的作息时间相对晚一些。这三天日子很悠闲,每天看藏民赶着上百头牦牛和羊从站前走过,据说一头牦牛价值七千元,真想走到它们中间去拍张照,又没那个胆量,因此就只能远观了。放牧的藏民看我们汉族的眼神很奇怪,尤其是看异性,像是看到了外星人似的,直勾勾的盯着,当然表情还是挺友好的。和他们打招呼,他们很乐意回应,只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会藏语。我想这是长期的封闭环境所造成的吧。
这儿的天气变化特别的快,昼夜温差很大,5-9月是最好的时期,也是这的雨季,我们现在是7月,有那么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但是头天还在瓢泼大雨第二天起床又是晴空万里了。
适应的阶段过了,接下来该工作了,头一次上高原导师交代这次出野外对于我们来说是实习,主要的任务就是体会高原的高寒气候,了解当地的人文、天气和地理环境。这次在站上我们架起了一个20米的观测塔(主要观测不同高度的温湿度和二维风速)、一个雨量计、土壤热通量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在高原上工作还真不能性子急,虽说没多大的工作量,但是我们只能慢慢来,急不得,因为稍微一动就感觉喘得厉害。高原上的阳光特别烈,风也很大,特别冷,我们一个个都带着墨镜、面纱、帽子,为了不被晒伤整个人都要保护好。我们上午9:00左右吃早饭,10;00开始工作,工作到下午1:00左右,有时会到2:00。下午3:00、4:00左右开始工作,6:00、7:00点结束。除了架新仪器,导师还带我们认识了站上现有仪器的作用、工作原理以及数据下载流程。
工作结束了,我们开始了享受真正的视觉盛宴。星罗棋布的湖泊如颗颗明珠镶嵌在草原上,纵横交错的河流如条条彩带飘逸在蓝天下。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众多的神山圣湖、一年一度的赛马艺术节,白天赛马,夜晚歌舞,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还有就是那神秘的无人区,令人向往。
走进藏民家中去体会藏北浓郁的人情风俗。藏民家中给我总体的印象就是:不算太整洁,东西多人多,但是他们的柜子很有特色,雕刻着龙凤等各种吉祥的图案,柜子上还会贴上家人的照片,还有就是每家人的味道都一样——一股浓浓的奶熏味。进入藏族人家,他们很客气的招待,客厅里有个炉子,据说烧的是牛粪,上面放着几个铝制的茶壶,热着酥油茶。姑娘微笑着给我们倒酥油茶,她不会说汉语,但我猜我对她说谢谢她肯定听懂了。咸咸的油油的,有点像蒙古的咸奶茶,喝完一杯我觉着还可以接受,杯子刚落地姑娘又给满上了,我忙说够了:“够了”。这时同去的胡师傅笑了笑解释到:在藏民家里可没有够了的说法,不想再喝了就要大口喝完然后把杯子扣在桌子上,听完我嘿嘿地笑了。藏族人家的牦牛酸奶是我实在接受不了的,一杯酸奶加半杯糖我还是酸的皱眉。还有奶干,淡黄色的像回族的乳扇,我没尝,但感觉肯定是奶味的。
我不确定藏族一生洗三次澡的传说是否是真的,但我可以肯定他们确实不怎么注重个人卫生。我在汉族中不算白,但是和那儿的姑娘一比简直就是又白又嫩,两个姑娘和我对面坐着,看外表和我差不多年纪。由于他们只会藏语,因此我的交谈多了个翻译。她们一直微笑着看着我,打量着我的穿着,被当作外星人看的感觉再一次涌上心头,我没有不自然,我就这样大方的让她们看。被看的同时我也在观察她们,那种眼神有些胆怯,有些好奇,又有些淳朴。谈话中我了解到她们已经没上学了,在家放牛,等到25岁嫁人。听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了:同样的对视,我可以从容大方,而他们是渴望却胆怯;相仿的年龄,我在上学,而她们在放牛;同样的等待,我在等待未知的世界,而她们在等待已知的安排、、、、、、
快要离开那曲的前一天,我们开车去河边钓鱼。一路上看到很多洞,那是一种叫属兔的小动物的家,胆子大的直接探出脑袋来看我们的车,灰灰的身子,长长的耳朵,一副贼眉鼠眼的样子,可爱极了。高原上的鱼长的特别奇怪,长着斑点,没有鱼鳞,叫做高原裸鲤,藏民又称为藏鱼。据说藏族人不吃鱼,因为藏族人实行水葬,没管那么多,我们钓了并且鱼还挺多的。晚饭上尝着高原上的淡水鱼,感觉味道不错。
离开的那天,村长特意开着国务院送他的车把我们送到了火车站,车门上写着党中央、国务院,坐着这辆车,感觉很是神气。村长微笑着道别说欢迎再来。 火车渐渐驶出那曲,看着那离我远去的青山和白墙红顶,心里有些矛盾,想要赶快回到我温暖舒适的小窝但又舍不得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我想我还会再来!